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AI将撬动我国文化创新“人口红利”

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 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AI将撬动我国文化创新“人口红利”

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

(原标题:专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AI将撬动我国文化创新“人口红利”)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深圳的文化产业非常务实,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文化市场本身的活力。”

从大芬村的“千人油画”,到如今“声光电”的科技展陈,见证了深圳十几届文博会后,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印象深刻的事物悄然改变,不变的则是“市场化办展”带来的生机活力。

5月23日,第二十届文博会拉开帷幕,超6000家参展单位、超12万件文化产品齐聚深圳。比起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今年的主角转向了“鹏城·脑海”、“云天天书”、“混元”等AI大模型,以及网文、网剧、网游等文化出海“新三样”。

魏鹏举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文博会愈发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科技赋能下,文博会上展出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更加丰富,更为“沉浸式”。

其中,AI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尤为显著。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网民规模,随着AI普及、内容创作门槛降低,越来越多人将成为合格的内容生产者,我国的人口红利有望转变为文化创新的人才活力。

(文博会会场。图源:组委会)

与生俱来的“市场化”基因

南方财经:作为首届文博会的见证者,早期参加文博会有什么感受?

魏鹏举:2004年我来深圳参加第一届文博会时,感受很深的一点是,深圳的文化产业非常务实,让人感受到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文化市场本身的活力。

比如当时的大芬油画村,虽然从事的是经典艺术品的复制,纯粹从艺术创作和拍卖角度看,可能很多人瞧不上,但他们已经实现了准规模化的人工创作,而且把高雅艺术的消费门槛大大降低,甚至打开了欧美市场。

这背后体现的,是对普罗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真正关注和尊重。其实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并不是绝对的“高大上”,反而是很“接地气”、很有“烟火气”的,可能就是喜欢一张小画、一块玉石、一首流行音乐。

另一方面,大芬村也体现了对市场规律的充分尊重,形成了一种比较早期的、粗糙的文化贸易模式。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开始于这种无序的“野蛮生长”。中国文化贸易增长最快的时候,依靠的就是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化比较优势,由此实现文化工艺品的大量出口。时至今日,这都是我国文化贸易很重要的一块。

南方财经:文博会从创立之初就提出“市场化办展”,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有何区别?

魏鹏举: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办会模式,很容易过度依赖行政安排和财政资金,一开始可能会办得很“高大上”,但缺乏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

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尊重市场规律、由市场配置文化资源是其与生俱来的“基因”。这种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模式,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是供需能够对得上,既让文博会有了“烟火气”,也充分调动了市场的活力。

以AI撬动我国“人口红利”

南方财经:近年来,科技对文化的赋能作用愈发显著,在文博会上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魏鹏举:大概2015年前后,文博会开始更加突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大量很有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数字游戏、新兴的文化装备开始登场,还有数字阅读、VR/AR等各种各样沉浸式的体验。

整体趋势上,传统的工艺品依然有,但越来越少,早已不是文博会的主流。主流更多是无实物的、声光电的展陈,越来越依靠三维立体、数实交互等模式和技术。随着技术的迭代,文博会上展出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等也更加丰富。

南方财经:“百模大战”成为本届文博会的一大看点。大模型在文化领域有哪些需求可观的落地场景?长远来看,如何以AI撬动更深层的文化产业变革?

魏鹏举:从短期落地变现的层面看,利用通用大模型进行一些内容生成服务,比如生成文本、生成音乐、数字人形象设计等,都是能走向C端的。

未来可以挖掘更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需求。比如,许多人拍照用滤镜,纯粹希望通过“美颜”,达到更好的出片效果。现在可以通过AI,生成水墨画、“莫奈风”等各种风格的个人写真,通过AI与经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满足文化意义上的个性化彰显。

从长远来看,在AI的助力下,中国的人口红利有望转变为文化创新的人才活力。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互联网用户。一方面,这为算力的提升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积累;另一方面,许多人在互联网时代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精英,甚至不能很好地驾驭文字,但随着AI技术的普及、内容创作门槛的降低,他们也能成为合格的内容生产者,成为极富创造力的文化主体。

以游戏出海探索文物“数字回归”

南方财经:近年来,“出海”成为文化产业的一大风口。我国文化出海的形式和内容有何转变、呈现怎样的趋势?

魏鹏举:我国已经从早期的电视机、耳机等文化产品出海,演变为内容出海,如今更上升到规则和标准的出海,越来越具有结构性。

早期,我国文化出海更多集中在熊猫、剪纸等刻板印象式的文化元素,容易走向“有其形而无其神”。再如李子柒这类“中国风”的内容,虽然在YouTube很火,但对海外观众来说,仍属于有限的、碎片化的欣赏,基于对异域风情的猎奇心理,就像主餐之外的一点佐餐,缺乏对中华文明和平性、包容性等内涵的整体展示。

如今,Tik Tok等大量的内容应用出海,形式更加丰富,中国的文化内涵有望得到更加完整的,故事化、审美化的呈现和传达。

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游戏的内容、风格、道具都可以融入和展示中华文化元素,显得更有亲和力,也更有利于我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南方财经:游戏出海也要考虑本土化,匹配海外玩家的文化审美和习惯。本土化与传播中华文化,这之间如何权衡?

魏鹏举: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既要尊重本土文化,又要有一定的特色风格,传递中国的审美价值。完全本土化会削弱差异性,导致产品没什么吸引力。

就像比亚迪,技术上已经对标全球电动车的最前沿,而在“秦”“汉”等命名形式和设计风格上,仍保留中国文化特色。这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树立,提高企业的文化附加值。

企业出海不仅仅为了市场,更肩负着一定的文化使命。比如,我国有大量流散海外的文物,而目前的文物“回归”更多基于大型博物馆层面的合作。我特别建议游戏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能整理、收集流散海外的文物数据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使之成为游戏内容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文物的“数字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