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配资 山大电力IPO:高增长幻象下业绩注水、复合增长率未达标,高管兼职违规、隐瞒披露等致命拷问

做股票配资 山大电力IPO:高增长幻象下业绩注水、复合增长率未达标,高管兼职违规、隐瞒披露等致命拷问

2025年4月10日,深交所上市委将审议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大电力”)的创业板IPO申请。消息一出做股票配资,资本市场瞬间炸锅——这家背靠山东大学、号称“电力监测专家”的企业,IPO之路已历时近两年,历经三轮问询仍争议不断。网友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将其视为“智能电网隐形冠军”,更多人则质疑其“业绩靠输血、技术吃老本、风险暗流涌动”。       

从财务数据看,山大电力似乎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20年至2024年,营收从4.36亿元攀升至6.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7.3%;净利润从7617万元增至1.27亿元,四年翻番。但细究招股书和监管问询函,深交所连续三轮追问的焦点始终围绕“成长性存疑未达创业板标准”“利润真实性”和“技术含金量不足”、隐瞒披露,高管兼职违规等死穴。这家头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光环的企业,究竟是价值洼地还是资本陷阱?       

净利润“注水术”:政府输血税收优惠撑起3至5成利润

山大电力的利润表藏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构成了利润增长的“隐形支柱”。从2020-2024年,与企业日常活动有关的政府补助的金额分别为2312万元、806万元、2224万元、2,428.64万元和2,267.50万元,

而另一项税收优惠金额也比较大,2021-2024公司享受述税收优惠减免的金额分别为 1,385.65 万元、2,477.24万元、3,262.97万元和3,257.42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6.17%、28.22%、27.93%和22.63%。

而同期2020-2024年净利润8124万元、7618万元、7699万元、1.03亿元、1.27亿元,以此计算,这些年,山大电力依靠政府输血税收优惠撑起3至5成利润。

这种“政策依赖症”在招股书中被轻描淡写为“行业共性”,但对比同行,智洋创新、科汇股份等企业的税收优惠占比均不足15%,山大电力的利润结构显然异常脆弱。           

深交所的质疑也直指其另一处要害,例如2023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增速突然从1.06%跃升至33.53%,但同期营收增速仅14.8%,利润增速与营收增速背离的“奇迹”从何而来?答案藏在费用操控里——当年销售费用率从15.2%骤降至13.95%,研发费用率则从7.1%压降到6.84%,通过“节衣缩食”硬生生挤出1200万元利润。这种“寅吃卯粮”的财技,能否支撑上市后的持续增长?          

山大电力的利润原来就是这么涨起来的,只是表面的数字却掩盖不住注水的事实。           

成长性“裸泳”:创业板定位的致命硬伤

尽管山大电力选择创业板第二套上市标准(近两年净利润均超1亿元),但其核心指标与创业板“三创四新”定位严重脱节。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17.3%,远低于2024年创业板新标准营业收入25%的新门槛,即使是旧门槛20%也未达标;在未达到标准的情况下,能否过关?   

另一方面,公司近三年毛利率分别为41.24%、43.62%、43.63%,而行业均值分别为25.65%、27.75%、25.27%,远高于行业均值,这是怎么做到的,除了上文中说的压缩销售费用率,,实则暗藏玄机,以2023年毛利率43.6%为例,看似亮眼——同行毛利率均值仅28.1%,而山大电力的高毛利建立在对国家电网的绝对依赖上(69%收入来自单一客户)。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商业模式,在深交所问询中被多次拷问:当国家电网推行供应商多元化(2022-2024年新增774家供应商),山大电力能否守住阵地? 

创业板讲究的是三创四新,但技术层面的短板更为致命。公司44项发明专利中,近三年新增仅5项;核心产品故障录波装置技术迭代周期长达5-8年,远慢于行业龙头的3-5年。研发投入的“摆烂”趋势更令人忧心——2023年研发费用率6.84%,不足同行智洋创新(9.2%)的3/4,甚至低于销售费用率(13.95%)。当华为、宁德时代等巨头通过数字孪生、AI诊断技术颠覆电力监测行业时,靠2020年前技术打江山的山大电力,拿什么说服投资者?      

数据和信息披露“罗生门”:招股书里的隐秘角落

翻遍300多页招股书,至少三处数据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其一,关于国家电网依赖度:2023年非公开投标销售占比从20.9%猛增至45.26%,但招股书对此的解释仅模糊表述为“客户指定采购”;其二,存货周转率1.47次/年(行业均值2.63次),公司声称“项目制生产特性导致”,但同期营收增速17.3%与存货增速28%的剪刀差,暴露了库存积压的真相;最蹊跷的是2019年济南税务稽查处罚(处罚号437366号)的“消失”——天眼查显示该处罚存在,招股书却只字未提,这种选择性信披是否构成重大遗漏?               

更隐秘的风险藏在人事关系里。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山东大学,7名高管中有4人曾在山大任职,且社保至今由校方代缴。这不禁让人想起2023年某高校上市公司爆出的“双重薪酬”丑闻——若高管同时领取大学工资和企业薪酬,是否违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兼职规定》?尽管公司声称“已办理兼职审批”,但未披露具体批复文件,这种“灰色操作”恐成上市后的爆雷点。           

事实上,我国高校等事业单位的兼职一开始并未放开,是逐步放开的。以董事长张波为例,1984年7月至2023年10月,历任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2年10月至2001年4月,曾任山东工业大学电力高新技术开发公司总经理;2001年4月至2022年9月,历任公司(包括其前身)董事、总经理;2022年9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长。从简历看出,1984年7月就在高校任职,1992年10月开始在企业兼职,是否符合当时的规定?有法律依据吗?而且现在马上要上市,吃着双份工资同时,却由国家事业单位代缴社保,是否合规?

轻资产“谜题”:营收背后的空壳疑云

固定资产与营收规模的严重失衡,撕开了山大电力商业模式的另一道裂缝。2023年6月底,山大电力固定资产原值为2714.09万元,账面价值为569.19万元。除去房产外,公司机器设备账面价值为170.95万元;运输设备为39.89万元;电子设备及其他为260.27万元,到了2024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原值1.97亿元,账面价值1.71亿元,不到半年就涨了6倍和29倍,这是怎么做到的?主要依靠房屋及建筑物?在房地产大幅贬值的今天,难道山大电力的房子不到半年却呈大幅翻倍?这不是笑话么。    

而且2023年6月569万元固定资产,却支撑起当年6.58亿元营收。对比同行,智洋创新固定资产占比18%、科汇股份21%,山大电力的“轻资产”模式显得格格不入。深挖生产链条,其核心产品故障录波装置的外协加工比例达35%,关键芯片依赖德州仪器、赛灵思等外企。这种“贴牌生产”模式虽然降低了重投入,但也导致毛利率波动剧烈(2022年暴跌5.5个百分点),更埋下“卡脖子”风险——当美国升级半导体出口管制时,库存仅够维持3个月生产的山大电力,如何应对供应链危机?       

4月10日的上市委会议上,委员们需要监察的不仅是山大电力的合规性,更是创业板坚守“三创四新”底线的决心。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或许该重温巴菲特那句忠告:“只有当潮水退去时做股票配资,才知道谁在裸泳。”